渝中:传统风格街区对母城记忆的再创

2020-08-14 14:18   来源: 互联网    阅读次数:1441

这两天,榆中的儿子张杰辉感到很丢脸。他带着喜欢旅游、历史和文化的外国朋友到榆中半岛玩。每次去那里,他都会扫描QR码和景点的文物。"生活"。"前世,朋友吹嘘,体贴。


榆中区作为重庆的母城,历史悠久,文脉重,有149件不可移动的文物(173点),不仅是全市的文物区,也是全国第一批先进的文物工作区。近年来,榆中区不断深化文化保护、利用、继承和城市发展的内在统一,同时促进了传统风格街区的建设,实现了旧城蝴蝶变化、历史传承和全球旅游的和谐统一,还有张杰辉的"导游"。


原址保护与原貌再现相结合


山城巷"是重庆唯一一条名为"山城"的百年古道,受旧重庆风俗习惯的影响。


前几天,"工匠建山城山城小巷"活动启动。山城里主任黄衡表示,在未来三个月里,近二十名"城市更新人"将以山城巷原有的历史特征和人类记忆为基础,修复和修复山水区的建筑、景观和室内空间,以独创性继承母城的记忆,重塑老街的人文氛围。


不远处,传统风貌区的18层阶梯凝聚了重庆老人的"乡愁",以"老重庆"文化为背景,以"真正的山城"建筑为基础,以新的生活形式为引擎,再现了老重庆人熟悉的"18景",如花鸟语言、黄歌挂月、漫游者等。


常言道,同一个地方是打开记忆之门的关键。"榆中区自然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,注重遗址保护与原貌再现与人文塑造的结合,是榆中区建设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展区的根本后盾。


为了修复旧建筑,我们将加强对东华关藏经楼、巴县亚门、巨兴城银行等67件文物的保护,加快建设18座梯子、山城巷、李子坝等,保护和升级大田湾--文化宫--大礼堂文化风格电影区,修复回光会馆、东水门历史文化区和榆中区,促进母城历史风貌的微妙恢复,并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

有机转化与功能改善相结合


5月底,重庆举办了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和第11个文化遗产宣传月的主要地点,重庆湖光会馆被授予2020年重庆文物利用优秀项目奖,以建设湖光会馆的历史外观区和周边协调区。



对榆中区进行"针灸"微观改造,丰富和优化夜景照明,确保功能演替与基本匹配的协调,实现历史资源活化与街道形态优化的统一,是榆中区保持街道名称不变、庭院建筑不被拆除、街道、小巷结构不被破坏的重要原则,进行"针灸"微观改造,确保功能继承与基本匹配的协调,实现历史资源活化与街道形态优化的统一,是榆中区建设历史文化景观区的重要原则。


为了推进高质量文物保护和修复利用工程,榆中区专门发布了榆中区历史文化保护与继承规划实施方案,并指定了湖广会馆-大同街、老鼓楼雅白巷、十八阶梯-吕祖庙等九个重点地区,并对实施保护和遗产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,如价值解释体系等。


例如,我们正在推进马鞍山传统风貌区的改造,对该地区的32座特色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复,恢复"绿色砖瓦、绿树红墙"的历史文化特色,保持原有的街道空间和建筑特色,建成后马鞍山传统风貌区将体现在人民礼堂和三峡博物馆内,成为厚重、典雅、开放、共享的新文化地标。


继承,寻找故事和讲故事的结合。


潮天门码头的喧嚣,热情的船夫的号角,小贩的没完没了的叫卖。6月19日,川江原生态互动体验剧"大江歌"在重庆文化宫大剧院再次上演,许多熟悉的重庆老人场景一一再现,让人回味无穷。


川江是重庆的文化象征,榆中区全力支持曹光裕率领的江子造船艺术团不断创作、磨砺情节,通过演出,重庆人民勇于奋战,勇于承担精神。


近几年来,榆中区始终把故事探索和讲故事结合起来,建立了多维的家乡城市文化传承体系。


一方面,依托优秀的文化内涵,以老文艺团、文庄公园和精神财富为载体,创作"红岩灵魂"、"十八梯"和"大江船歌",开展"重庆书画"工艺品活动,促进"重庆故事"系列的编印出版,支持高水平影视作品、短片和摄影作品的创作,使优秀的历史文化活在当下,服务于当代,传承和传播文化遗产。


另一方面,要重视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,深入挖掘历史事件、著名人物故事和乡土风俗,如"九凯八关古城门"、"明清移民"、"一双绣花鞋"、"刘镇摄影棚"等历史人文资源,进一步理清历史文化语境,建立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。开展文化遗产规划,如文化资源保护整治规划、博物馆群建设规划等文化遗产规划,继续通过摄影、文本研究等方式丰富档案,丰富家乡的历史文化内涵。




责任编辑:iiihyt
分享到:
0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商业财经网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
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诉建议 sitemap